承真樓
活動與新聞 > 專訪
"A nation's culture resides in the hearts and in the soul of its people"
-Mahatma Ghandi
李童 - 童窯陶瓷設計工作室
2017年8月


李童小姐, 童窯陶瓷設計工作室創辨人, 與我們講分享英國、中國和香港三地的藝術教育差異,以及現今大眾對陶瓷的誤解與傳承傳統陶藝技藝的想法與困難。



請妳分享一下個人學習陶藝的經歷。

我在香港出生,但在澳門讀小學,小學畢業後去了英國寄宿學校讀書,英國的學校有陶瓷學科讓10至11歲的學生修讀。大學的時候我選擇了陶瓷作為主修科目,大學畢業後便回流香港,創立了童窯Tung Yao Ceramics。

感覺上在香港,陶瓷不屬於熱門藝術行業,那為何妳仍選擇投身這行業?

首先因為我從小到大在學校都是修讀陶瓷學科,當大學畢業後回香港嘗試找工作時便發現原來香港並沒有任何跟陶瓷專業有關的工作,大眾亦對陶瓷存有許多誤解。如果要改變人們的想法,就必須由零開始,以教育為首去改變。我們這個工作室就是一個平台,除了開辦工作坊外,還有其他活動包括景德鎮遊學團等,以豐富我們的教育計劃。

妳本身在外國修讀陶藝,會不會對香港、外國和中國的陶藝教育有一些看法?有否好壞之分?

其實一定各有利弊,三個地方的陶藝教育有很大分別。在英國讀陶藝,從使用的泥到策劃展覽都要獨力承擔,與景德鎮的情況截然不同:資源豐富的景德鎮就如一個大工場一樣,所以不需要獨自負責所有程序,每個程序亦有所屬的專業工匠負責,例如擅長拉坯可以永遠都只負責拉坯工序。景德鎮的人認為他們不是在做藝術,而是一門工藝,這便是中國和英國對陶瓷行業的分別。

至於教育方面,先說外國,如果你修讀藝術的學科,他們會培訓你如何成為一個藝術家,除了學習有關藝術的知識和技巧,還會學到如何成為全職藝術家,例如如何維持生計、如何為自己的作品標價、從不同渠道售賣作品、推銷和包裝自己等。相反中國要求鍛鍊極致手藝多於其他事情,這跟文化上的差異有關。在中國,底工深厚的話不論在甚麼地方也能生存。至於西方藝術家,可能他們將自己包裝和推銷得很好,但底工未必能跟景德鎮的工匠相比。這就是大家的優點和缺點,走的路線不一樣,視乎你怎樣看。

至於香港的陶藝教育情況則可以說它很有限,也又不受限。有些人的職業是陶藝家,但可能他是退休後才投身陶藝創作,未必真正接受過正規教育或有相關學歷。就算是藝術專業出身,在香港也沒有地方可以讓你修讀陶瓷專業,例如浸會大學藝術系雖有開設陶瓷學科,但香港的大學生只能從中學習技術和做實習,但除大學以外便沒有其他可以學習陶瓷的平台支援。假如沒有足夠信心和熱情,即使真的很喜歡陶瓷,畢業後最終可能也只得另覓與陶瓷無關的工作。我們希望能夠改善這個情況,不想香港學生認為讀藝術是無用的,特別是以陶瓷為主修的學生。現時大多數藝術系畢業的人要麼等退休後才設立自己的工作室創作,要麼就想一步登天。但在香港這個沒有太多人明白陶藝的地方中不能一開始就想當藝術家。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令大眾明白什麼是陶瓷和為何一件陶瓷作品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去做。「其實這件陶瓷在IKEA也能買到啊,為何我要付雙倍價錢去買你的作品?」如果外界這樣去問一個藝術家,藝術家可能因而質疑自己、認為自己的作品無人明白而不再創作。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令大家接受什麼是陶藝,當你了解陶藝後,便會願意對陶藝家給予支持;這樣日後陶藝專業的學生畢業投身社會,社會環境就不會再是「藝術不能當飯吃」的景況。

香港跟中外的分別就是部分剛畢業的藝術系學生,他們不會從多方面去想上述的情況,他們找到想做的事、有目標有方向是好事,但卻不明白實現夢想需要別人支持。香港學生不懂得像英國學生般向外界推銷、包裝自己,因此成功做到全職陶藝家的人便很少。
1 | 2 | 3
關於李童小姐
童窯陶瓷設計工作室的負責人和創辨人。畢業於英國卡地夫藝術設計大學陶瓷糸,從小熱愛陶藝創作和研究陶瓷學理,曽經多次參加不同展覽和擔任言討交流生。2015年為景德鎮陶藝設計學院和卡地夫藝術設計大學開設交流課程。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