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真樓
活動與新聞 > 專訪
"A nation's culture resides in the hearts and in the soul of its people"
-Mahatma Ghandi
李童 - 童窯陶瓷設計工作室
2017年8月



童窯陶瓷設計工作室, 位於上環。
想問一問,你個人有特別喜歡哪一類或是哪一款陶瓷嗎?

其實我並沒有特定喜歡某一種,但較欣賞青花瓷。因為一來青花瓷是中國文化中十分讓我們引以為傲的一個製瓷技藝,而中國的青花瓷始終首屈一指。當我們看青花瓷時,可以發現其中顏色的組合,是讓人不會看膩。青花瓷其實存在於日常生活,只是我們可能忽視了。例如有時我們到酒樓都可以看見;在家吃飯時所用的碗其實很多也是青花瓷;一些酒店和古董店中也可以看見很多青花瓷。所以青花瓷其實已經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因此我們並不常留意到它。但我們卻永遠不會厭倦其紋飾與技藝。因為青花瓷十分容易為人接受,除了其顏色的對比,其中的細節、圖案,特別是手工所畫的都十分仔細。如我家的一個青花瓷,我自小每次回家都可以看見。當我長大後,對瓷器的興趣愈來愈濃厚時,便發現它與我小時候看的感覺完全不同。我找到更多新的發現,隨著我長大看到特別的地方,而這其實在我們面對所有事物時都是一樣的。雖然那青花瓷在我小時候已存在而我當時的我未必留意到,但在我長大開始喜歡上瓷器後,令我更留意這種瓷器,也使我對青花瓷更有興趣。所以可以說青花瓷是我其中一項喜歡的瓷器。因為青花瓷其實是存在我們生活之中,即使我們可能不察覺;青花瓷可以很簡單細微,但同時亦可以十分高雅、美麗。

你認為在現代,陶瓷這門傳統手藝能夠如何傳承下去?

我認為不能再沿用過去的方法去傳承。我在景德鎮的時候,看見當地的人分為傳統派和新派,而兩方是不會交流或溝通。即使新派的藝術家是十分有才華和具備天賦,傳統派的依然不認同對方能超越過去的技藝。新派亦不願學習傳統的一套,認為過時,這導致新舊之間的聯繫被打斷。雙方都不接受對方。年輕人常問長輩有什麼可以使他信服。但往往年輕人再經歷二、三十年,便會開始回頭去珍視傳統的東西,這是人類的本性。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大部份熱心傳承傳統手工藝的人一般都已是三、四十甚至五、六十歲。

如若問到會否有一個標準去傳承傳統,我認為是不存在的,這只能等那人自身察覺到。但亦可能有人很幸運地有機會學習到傳統手藝,卻在中途選擇將技藝「私有化」,不再傳出去。這些個別例子都會影響到手工藝承傳。政府有時會安排一些工作坊,讓人去學習、了解。但前題是有人會願意主動了解和學習,明白那項傳統的重要性才有效。歸根究底,我認為這些東西都必須從小培育,除非有特別天賦,否則要成功都要依靠從小培育。例如自幼稚園或小學開始,讓他們知道何謂青花瓷、何謂瓷器。所以我們開設的部份工作坊是以小孩子為目標,讓孩子們知道做陶藝並不簡單,有很多技巧需要學習。如果說最佳的傳承方法,除了從小培養,就是教育。雖然現在有很多工作坊,讓人去學習不同的技藝,但是最終能學習的多少,還需看學習者自身。簡單總結的話,我認為基本沒有有效的方法去傳承這些手藝,除了從小培養或是自小學習陶藝,才能有機會做到傳承。只是這類始終是少數。即便是政府的博物館、廣告讓大眾去保育,但大眾始終不明白這些傳統為何需要保育,只得概念,但不得原由,很難做到保育傳承。
1 | 2 | 3
關於李童小姐
童窯陶瓷設計工作室的負責人和創辨人。畢業於英國卡地夫藝術設計大學陶瓷糸,從小熱愛陶藝創作和研究陶瓷學理,曽經多次參加不同展覽和擔任言討交流生。2015年為景德鎮陶藝設計學院和卡地夫藝術設計大學開設交流課程。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