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真樓
圖書館 > 乾嘉考據學 — 孫星衍
"Study the past if you would define the future"
-Confucius
乾嘉考據學 — 孫星衍
生平簡介

孫星衍,字淵如,又字伯淵,江蘇陽湖人(今江蘇常州)。生於乾隆十八年(1753),卒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享年六十六。

幼時家貧,無法外傅讀書,只能隨叔父孫晚霞受業。九歲時始見親父。十九歲時與王采薇成婚,婚後居於岳父王光燮家中,肄業於龍城書院。後為秀才,詩名開始在武進傳播開來。後更成為"毗陵七子"之一,七子中以他年齡最小,家境最貧。

王采薇於乾隆四十一年因病去世,孫星衍受到沉重打撃,"君哭之慟,以為佳偶難得,誓不再娶"。隨著妻子離世,孫星衍開始了幕府游學的生涯,先後進入畢沅府中作幕客,與著名學者趙翼﹑錢大晰和蔣和寧等人同游靈岩山館,由詩學逐漸轉到經學考據之上。

乾隆五十二年(1787)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孫星衍在京中的居宅成為京內名儒墨客的宴集之地,高麗使臣樸齊家來華,亦到孫宅投刺拜謁,並題"問字堂"三字相贈。從乾隆五十二年到乾隆六十年,在京任官八年,與京中大儒及好友往來無數,其中以與阮元交往最密切。

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被外放到山東兖沂曹濟兼管黃河兵備道任,嘉慶三年(1798)丁憂,歸居金陵,至嘉慶九年再赴山東,補山東督糧道。在山東其間,進行大量古籍考據整理工作,《岱南閣叢書》﹑《平津館叢書》均為孫氏在古籍校勘的學術精華。

嘉慶十六年(1811)七月引病還鄉,著作校對古籍不斷,嘉慶二十三年(1818)病逝。

主要成就
孫星衍為官前以詩文著稱,及後轉至古籍考據,其中以校勘古籍成就極高,為後世留下豐富的著作。除此之外,孫氏亦工於書法,以篆隸著稱。

《岱南閣叢書》和《平津館叢書》均為孫星衍在古籍整理上的精華,除了孫星衍本人的學術功底外,更有當時著名校勘家顧千里和洪頤煊,金陵名刻工劉文奎兄弟的幫助,難怪他本人對《平津館叢書》亦頗自負,"由甲至癸,終始十集。最目具詳,敘例咸備。聊署平津之館,敢懸咸陽之門。"可見,他的自負一方面源於對所刻之書的精校與精注,另一方面則源於精良的刊刻質量。

《岱南閣叢書》始刊於乾隆五十年,最後為嘉慶十四年(1809)。孫星衍為山東兖沂曹濟時,以所居為岱山之南,故名。共23卷,173卷。

《平津館叢書》之名是孫星衍做山東督糧道時的治所所在地,與漢平津侯封地相近而得名。共43種,254卷。

主要成就
孫星衍自幼家貧,無力購書。及至金榜高中,出仕為官,始有餘財。其所藏善本見於《孫氏祠堂書目》﹑《平津館鑑藏記》和《廉石居藏書記》。

其藏書樓有"孫氏祠堂"(亦名五松園﹑廉石居﹑冶城山館﹑曝書亭)﹑"平津館"﹑"問字堂"﹑"一榭園"。

其藏書於嘉慶三年遭受了一之嚴重的水厄,是時其母去世,丁憂返金陵時,攜書萬卷,"是時黃水泛濫,河湖無際,船過滕縣微山湖,大風頓作,舟幾覆‥‥‥風少息,柩舟得泊,而前舟沉沒,濕書畫甚多""歸至金陵‥‥‥損書大半"。而主要損失是在他身故之後,無人管理。及至太平天國之亂,孫星衍的藏書及叢書版片大多毀於戰火之中。清末民初不少藏書家曾收得孫星衍架上之物,如陸心源﹑丁丙﹑瞿鏞﹑李盛鐸﹑涵芬樓等。《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曾收錄70多種。

圖片介紹
《孔子集語》
 
《琴操》

其他承真樓圖書館藏書:
王先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