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7日
第二節會議討論由九州大學宮本一夫教授主持。主要演講者及演講內容簡單介紹如下:
5. 《鄭州小雙橋遺址考古新發現與研究》
演講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李素婷女士
李女士為我們講述了鄭州小雙橋遺址的考古工作和發現。其中在浮選結果表明遺址以旱作農業為主,兼營稻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和在化學成分分析發現二里岡文化及及岳石文化風格陶器殘片在原料選擇上有相似的特徵等等重大的發現。
6. 《湖北襄陽鄧國故址及保護規劃》
演講者: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梁超先生
是次梁先生除了匯報之外,亦為我們在場外帶來有關襄陽鄧國故址的展覽。鄧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封國,目前的故址已經可以確認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鄧國的都城遺址,楚、秦、漢、唐、宋時期的鄧縣縣治。在報告中,梁先生除了介紹了鄧國故址的發掘成果外亦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的保護規劃,包括建設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他們遠景的規劃。
7. 《洹北商城與殷墟的水系遺存及相關問題》
演講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何毓靈先生
何先生在是次演講中與我們討論了洹北商城與殷墟水系遺存的關係。由於古代都城建設之初,都要充分考慮到周邊的水系狀況,所以在研究發現洹北商城與殷墟時期的主要水來源由於需求量不太高,所以也是依靠水井。
第三節會議討論會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楊樹剛副教授主持。主要演講者及演講內容簡單介紹如下:
8. 《三星堆城的形成與發展》
演講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萬嬌女士
萬女士為我們介紹了三星堆城。在不繼的發掘努力後發現了三星堆的土埂,把東、西、南三面圍合後,讓我們基本能確定了三星堆古城的範圍。目前更發現了兩座能明確圍合的小城,亦從不同的小城中能分析出他們的發展情況,包括三星堆遺址最先建起了月亮灣小城,然後擴建了三星堆小城,大城的最終形成和倉包包小城的建築時代相近。
9. 《三星堆遺址考古和保護工作的新進展》
演講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雷雨先生
雷先生向大家介紹了近期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和新發展,包括在三星堆遺址的上游地區發現17處的商周時期的小型遺址,使三星堆遺址群的輪廓逐漸顯現。同時在發現了不同的宮殿區和城牆後,三星堆城址的佈局和營建過程開始明晰起來,進一步推進了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程。
10. 《考古工作與大遺址保護 – 以盤龍城遺址為例》
演講者:武漢大學 張昌平教授
張教授以盤龍城遺址為例,向我們介紹了大遺址保護的概念和工作。包括如何定義大遺址、遺址公園和博物館關係的定位等議題。他向大家說明了大遺址不在乎實際的面積,而是在乎它們學術和社會價值的高低。而在如何保護上,張老師認為公園和博物館的展陳方向應以專業思路立意,以公眾話題展陳,以遺存或遺物為實,虛擬場景為虛,共同向公眾展示,讓公眾能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完成了第一個大題目後,第二天的研討會以「商代考古研究」和「考古遺址保護的理論和實踐」為題開始。
第四節的會議討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建國教授主持,主要演講者及演講內容如下:
11. 《探索早期國家城市(陶寺進過二里頭到商代的城市)》
演講者:九州大學 宮本一夫教授
宮本教授以歐美早期國家定義的六大要素,包括重層錐形氏族關係的形成、政治城市的出現、獨佔從屬技術集團、儀禮活動制度、擬制的同族關係和統一宗教和精神基點來判斷出二里頭文化接著次序逐漸形成一個早期國家,跟商文化社會結構對比之下,亦是一個早期國家形成的萌芽期。
12. 《談談夏商都城遺址的認定方法》
演講者:鄭州大學 張國碩教授
張教授向我們說明了夏商都城遺址的認定方法,包括有什麼物化標準,例如都城遺址有沒有大型城垣、宮殿宗廟、王陵、高等級手工業作坊四項等標準來判定該遺址是否一個夏商都城遺址,故此我們不能只以碳十四測年資料為唯一認定標準,應通過不同的物化標準綜合判斷出都城的年代資料。
13. 《安陽青銅器數據典藏與各青銅器文化區域關係綜合研究》
演講者:香港中文大學 黎婉欣教授
黎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她最近利用圖像智能技術的嘗試,以用於識別或改正已知的區域關係。黎教授認為此技術有兩個用處,一是利用機器智能能夠按圖像數據推算各個區域青銅器的外型原理作對比,二是為出土地點不詳的青銅器推算最為可能的生產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