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7日
第五節的會議討論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毓靈教授主持,主要演講者及演講內容如下:
14. 《關於大遺址保護的幾點認識》
演講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梁法偉博士
梁博士在匯報中以河南的考古工作向我們介紹了大遺址保護的幾個概念和有機會面臨的問題,包括部分大遺址保護未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除名錄以外有很多古墓葬也有保護的必切性等等問題,希望大家能對大遺址保護工作有更多認識,以更多方式保護大遺址。
15. 《大遺址保護的文化理念》
演講者:武漢大學 余西雲教授
余教授提出了大遺址保護需要涉及三個層面的課題,一是大遺址的分佈範圍、分期與年代;二是大遺址本身的功能與結構,如何反映社會工作和其文化價值;三是大遺址如何能夠融入現代社會。另外余教授也為我們解說了他對遺址公園如何展示的看法。
16. 《古城遺址的超低空拍攝與三維重建》
演講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劉建國教授
劉教授在是次匯報中向我們解說了用於研究古城遺址的超低空拍攝和三維重建技術。例如使用無人機影像記錄位置信息進行坐標控制和清淅顯示遺址與周邊環境的關係;或是通過建立古城遺址地理信息系統為遺址增添更多內容和數據,為古城遺址研究發展更科學,更進一步。
第六節的會議討論會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臧振華教授主持,主要演講者及演講內容如下:
17. 《盧森堡城市考古及遺址保護 – 與現代城市建設的潛在衝突或增益》
演講者:盧森堡國家中央考古研究院 Dr. Christiane Bis-Worch
Dr. Bis-Worch在演講中為我們簡介了在盧森堡的考古工作,雖然盧森堡雖然面積不大,但亦有很多考古遺址需要融入在新興建的建築物。她用了很多例子向我們說明他們在進行保護工作時需要面對的困難與問題,及最終如何成功展開發掘或保育的解決方法。
18. 「龐貝可持續保存專案計劃」裏關於努塞利亞門公墓的新近研究和經驗
演講者: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科學研究所 Dr. Ralf Kilian
Dr. Kilian向我們介紹了在龐貝古城中的「龐貝可持續保存專案計劃」,包括為建築物設計出耐久的保護頂蓋和設立夏令營,以培養更多學生有志成為修復家,為未來的專業人士提供訓練機會,一同為龐貝考古遺址的可持續保育發展努力。
19. 《耶路撒冷的考古工作及文化衝突》
演講者:以色列考古研究所 Dr. Giora Solar
Dr. Solar在是次演講中為我們介紹了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考古的工作和所遇到的文化衝突與困難。由於耶路撒冷的社會上有很多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紛爭與衝突,所以在保育過程中遇到很多不同的難題。另外老師亦提到了「重建」這個概念,到底重建對保育是好,還是壞就有待大家去探討。
第七節的會議討論由武漢大學張昌平教授主持,主要演講者及演講內容如下:
20. 《香港市區考古遺址保護》
演講者:香港考古學會 吳偉鴻先生
吳先生在是次研討會中向學者們介紹了香港市區的其中一個考古遺址 – 龍津石橋。吳先生除了介紹了香港當時的歷史和這遺址的意義外,亦向大眾說明了石橋的發掘情況和未來的保育方案,特別的是是次保育方案由公眾比賽形式決定,讓公眾亦能有機會參與保護工作。
21. 《臺灣臺東八仙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的保護及經營:一個規劃的架構》
演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臧振華教授
臧教授為我們介紹了臺灣的八仙洞遺址。由於過去對這個遺址的保護與經營工作做得不夠,以致於許多洞穴中的史前文化堆積,已經遭受破壞或剷除,所以臺灣政府對該遺址執行了「八仙洞史前遺址公園及展示館規劃計劃」,重新為八仙洞遺址帶來新的保育方案和展示方式。
22. 《九龍城考古遺址的保護與詮釋》
演講者: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 馬文光先生、盧傳倩女士
馬先生和盧女士在是次研討會中代表香港向外界介紹香港的考古和保護情況,包括九龍寨城的南門遺跡、龍津石橋遺跡和港鐵土瓜灣站的宋元時期遺存等等。同時馬先生亦向大家介紹了不同遺址現在的保護情況,例如九龍寨城南門遺蹟已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而原址保留等,讓更多人能了解到香港的考古工作與保護情況。
在兩天的研討會議期間無論是講者們,還是聽眾們亦反應熱烈,加深了對不同地方的保育情況,希望這次的會議成果能推動大遺址保護的進程,對往後研究和規劃有更多的認識。
會議能完滿結束實有賴各方的支持與參與,感謝所有特別前來出席的所有聽眾,更感謝各位學者的參與與分享,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的考古研討會能夠與大家再次相會,一同推廣考古與保護工作。
最後,非常感謝香港中文大學和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院對是次會議的合作與支持,讓會議能完滿的閉幕。